2月二龙抬头有哪些风俗?
1、 剃龙头2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中国民间常见觉得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每逢2月二这一天,家家美容美发店都是客户盈门,买卖兴隆。
2、 吃龙食
古人相信2月二会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要以龙为名。吃春饼名字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
3、 祭龙神
以往,国内北方大多数区域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大家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4、 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区域还有放龙灯的风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 萝卜 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5、 祭社
南方2月二仍沿用祭社风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区域,既有类似龙抬头节风俗,又以祭社风俗为主的新2月二风俗。因为地载万物、聚财于地,国内南方常见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2月二社日主如果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龙抬头的历史进步是什么样的?
唐时期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2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季只有三个节日:正月9、正月晦和3月上巳节,2月没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2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同意,并下令以正月初9、2月朔和3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龙抬头的历史进步
宋时期
宋代时在2月初中二年级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2月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字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伙猜。依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唐宋时的这类2月二活动并没和龙抬头联系在一块。
元时期
到了元时期,2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2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大家风靡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龙抬头的历史进步
明时期
明代将来,2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很多风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着《岁华纪丽谱》:2月2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2月2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时期还在2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2月2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2月二龙抬头该写什么文案 2月二龙抬头文案如何写
1、2月二,龙抬头,鸿运当头好兆头。
2、2月二龙抬头,双眼放光,看见前途。
3、2月二,龙抬头,祝你: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4、坐着“健康”的龙头,疾病从此不再有。
5、2月二龙抬头,祝你幸福总长留!
6、2月二,祝你安康舒爽!
7、2月春风龙抬头,吉祥如意好彩头。财运刚刚冒出头,幸运悄悄立上头。福运绵绵在前头,好运多多在里头。喜鹊喳喳闹枝头,走桃花运砸你头。
8、祝你2月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
9、2月二龙抬头,平安健康双丰收。
10、龙抬头,愿你一年好运,从这头到那头。
11、2月二到了,祝你生活事业上高楼!
12、南边的财,北边的运,都在2月二“抬头。
13、2月二,龙抬头,瑰丽生活高歌奏,愿你抬起奋进头,事业路上大步走;愿你昂起自信头,天高海阔逍遥游;愿你仰起幸福头,花好月圆乐悠悠。
14、2月初中二年级龙抬头,龙翔九天好兆头。
2月二来历非常早了,相传是上古时期为了纪念土地公公,是为了给土地公公生日而来的节日。
在这一天,大家要做与龙有关的活动,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如此的风俗,国内人觉得龙是吉祥之物,是主管风雨的,而在2月二期间又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所以久而久之2月二就是龙抬头节了。
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就是有风俗剃龙头,相传在这一天理发会带来好运势,也会带来财富,所以不少人为了等到这一天留着长发,为了庆祝这一天,大家舞龙狮,反正只有跟龙有关的,都是含义吉祥之意。
扩展资料:
含义
每到春分的黄昏,角宿一星和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类似龙之双角,东方在五色为青,故称“青龙抬头” 。中国民间觉得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阴历“2月二龙抬头”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阴历2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不少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由于”龙抬头“,就意味着结束冬眠、万物复苏、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故自古以来,大家在春分龙抬头时节,作为了一个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时候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2月初中二年级日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
民间有很多忌讳避讳“龙抬头”,诸这样日家里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觉得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禁忌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禁忌磨面,觉得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便捷“龙抬头升天”。
2月二龙抬头是如何来的? 民间传闻,每逢阴历2月初中二年级,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将来,雨水会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国内北方广泛的流传着“2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国内北方大多数区域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大家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2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2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觉得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2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马上开始。
农谚“2月二,龙抬头”,传闻古时候关中区域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2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2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风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大家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探寻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2月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大家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了解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将来,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2月二这一天,大家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孩子还念着:“2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些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常见把食品名字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风俗也不少,起床前,先念“2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2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些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双眼;有些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阴历2月初中二年级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2月二”又叫做“上2日”。因此,风靡于国内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了解,这一天假如还没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4403.html